为什么我们炒股总赚不到钱
作者|林夏淅王一涵
编辑|刘肖迎
资本市场上的造假,既神奇,又有趣。大白马股康得新造假案,让大家体会了虚增亿元货币资金的震惊,千亿“中药帝国”康美药业亿元现金的失踪,则让人们见识到了实控人马兴田、许冬瑾夫妇的“艺高人胆大”。证监会动用北斗星通卫星定位系统、调查17个月之久的獐子岛案,让投资者明白,只要实控人愿意,海底的扇贝可以随时“离家出走”或“集体自杀”,也可以随时带着子孙“荣归故里”。东方金钰已经退市,但曾经的“云南首富”实控人赵兴龙父子,花百亿巨款囤下块翡翠原石,刷新投资者对于“石头”认知的同时,也留下一个疑团——那些石头到底有多少是绿心的。3月初被曝出连续7年财务造假的中信国安,创下了资本市场的新纪录。这些名利场上一个又一个真实而奇幻的故事,正在发生,并且可能还会继续发生。在年“3.1”这个特殊的日子,市界整理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几个高风险科目,梳理了部分财务造假的过程,以及作为普通投资者看不到的那些审计程序,尽量还原那些造假故事背后的逻辑。造假第一步:利润造假可能是最原始的冲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利润造假可能是最原始的冲动。动机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虚增利润,粉饰业绩,以此达到抬高股价、完成业绩承诺、融资、避免被ST等目的;其二是虚减利润,借此逃税、平滑各期利润。由于多数财务造假属于前者,因此我们以虚增利润为例来分析。虚减利润则反向操作即可。要想增加公司的利润,主要有两种方法,要么虚增些收入,要么虚减些成本。就虚增收入而言,有“无中生有”型,也有“乾坤大挪移”型。前者主要是上市公司通过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对并不存在的业务,按正常经营程序进行模拟记录,凭空编造出来。例如瑞幸咖啡,被曝出在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大规模虚构交易22亿元。创始人陆正耀(左)和前首席执行官钱治亚(右)后者类似于左手倒右手。因为公司的年报大部分要到第二年的3、月份才出,上市公司就把来年的收入算到本年里。除此之外,还有上市公司内部之间进行交易,但是在合并报表层面,没有抵消,收入算了两遍。相较于虚增收入来说,成本的方向则有两种可能,虚增和虚减。虚增成本与虚增收入是同步进行的,因为单纯虚增收入,很容易被“毛利率”指标出卖。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毛利率,虚增成本这一步必不可少。虚减成本则可能单独发生,主要通过虚增产量,降低产品平均成本,提高毛利率,来增加利润。市界曾在《一起.7亿的离奇失窃案》一文中,对这一造假类型进行过详细分析。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这种情况下,经过常年积累,公司账面会堆积大量存货,需要等待一个时机进行“财务洗澡”,通过减值、甚至失踪的方式,消化账面上居高不下的存货金额。总的来说,不管是虚增收入、虚增成本还是虚减成本,公司都要编造不存在的交易,虚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存货出入库单、运送单等,以备审计人员查验。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关联方。所谓关联方,除了买卖关系外,还与上市公司有一种更密切的关系,如实际控制人是同一人或有重大影响等,这就预示着他有更大的可能帮助上市公司造假,成为上市公司用来虚构以上文件的交易对象。比如,神马股份曾在及年,利用内部交易虚增收入78亿元。同时,与看似不相关的第三方进行关联交易,金额高达63.8亿元。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会将收入视为重大风险科目,并且重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feastfitness.com/yyjg/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