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民企资产遭侵占8年未归还幕后团伙多人
来源:天天新闻网作者:时间:-08-26
天天新闻网讯甘肃陇西县长发农副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发公司)的前身是陇西县农副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年轰轰烈烈的国企改制浪潮席卷甘肃,也涌入了陇西县城,改制后的农副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更名为长发公司,注册资金为万元,董事会成员5人,由18名股东代表88名出资人组成,原公司法人莫树忠被选举为改制公司法人、董事长。彼时,公司改制只加了长发两字,顾名思义,改制初期的人们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事与愿违,经调查了解,这家改制尚不足20年的企业,现在面临重重经营危机和累累高筑的债台,现状的背后则是企业长期被不法分子霸占导致经营难以为继的困境和实际所有者索要8年未果的死局。
鉴于此,陇县的营商环境建设或存在重大隐患和问题。
非法霸占公司
年9月,莫树忠因病去世,其子莫治国、莫卫国扛起经营发展重担。经股东大会选举,莫治国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莫卫国为董事。
年7月,在老董事长莫树忠去世的第四年,长发公司在莫治国和莫卫国的耕耘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也迎来了第一次增资。
增资后,企业注册资金达到万元,莫治国与莫卫国兄弟在长发公司持有96%股份。
根据一份日期为年11月17日的《陇西县长发农副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任免文件》记录,在当年11月的股东大会上,莫治国再次当选法人和董事长,莫卫国仍然是董事。
事实上,据知情人讲述,在长发公司增资前后,以张小龙为首的黑恶势力组织策划下,他们纠结煽动部分退休职工,打出“实现股东权利,罢免莫氏兄弟”的旗号,要求重新召开股东大会,清算公司财产,并进行聚众上访等活动,严重干扰公司正常经营。
只是没想到事情的发展越发恶化。年11月18日,在莫治国刚被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为董事长的第二天,在当时陇西县政府的干预下,各相关部门以“稳定”为由,再次组织召开了一场由公安、法院、工商、人社、审计、供销联社、文峰镇、公证处、电视台等单位参与,由张小龙等人操控的“股东大会”。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张小龙一伙人等不具备股东资格,被其煽动起来的辞职或退休人员,却成为了该次股东大会的座上宾和选举代表。
最终,与长发公司毫无关系的张小龙,被选举为长发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并在县领导的见证下,由县公证处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了公证。
民营企业的末路
看似荒诞的股权更替,就在陇西县*裸地上演。
经调查了解,年的长发公司,因经营农资化肥成本大,需要下游客户先预付货款,长发公司收取了大约余客户共余万预付款并购置化肥屯于公司仓库。
同年,张小龙团伙强行占领了长发公司后,将价值余万的化肥变卖并挥霍,造成长发公司现在诉讼不断,年至今公司仍处于被查封状态。
经长发农资公司董事长莫治国的报案和举报后。年5月16日,陇西县检察院认为张小龙等人“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年,在莫治国与莫卫国的坚持下,那场选举产生张小龙为长发公司法人的股东大会,被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法院()甘民初号民事判决为:股东会无效,二审维持原判。
至此,张小龙团伙以“股东大会”为手段对长发农资公司实施的抢占行为,被两级人民法院判定为“非法”。
正义不会缺席,但是莫家兄弟却迟迟没有等来该有的公平。两级法院的判决,并没有动摇张小龙团伙霸占长发公司的贪心。
在主犯张小龙以非法占有等罪被判有期徒刑之后,其团伙霸占的长发公司至今没有归还给莫家兄弟,法院生效判决也无法执行,张小龙为何敢明目张胆非法占有公司,张小龙团伙背后的保护伞之强大不言而喻。
张小龙团伙涉嫌诈骗
更有甚者,据知情人爆料及调查了解交叉证实,张小龙团伙成员多人涉嫌骗取国家精准扶贫贷款以及银行贷款。
其中,张小龙骗取国家精准扶贫贷款余万元,银行贷款0余万元,其名下陇西县民丰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民丰公司)已经成为失信被执行人;股东吴茂文骗取精准扶贫贷款万元,如今其公司甘肃中正药业有限公司名下不动产也被扣押拍卖;郑某骗取精准扶贫贷款余万元。
据了解,目前长发公司因为长期被霸占,且部分辞职和非职工人员闹事,拖欠化肥款项达多万元,涉及多人,涉及十几个县,包括陇西,漳县,岷县,通渭,武山,甘谷,兰州,天水,武都,礼县,宕昌等地区。
长发公司的多起债务纠纷都缘起于这一时期,一面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形成负债,一面公司被不法分子霸占,肆意瓜分。
这些闹事人员中,40多人都是退休员工,张小龙等霸占公司后一直打着发生活费的名义,一面蚕食变卖长发公司化肥得来的资金,一面正常获取退休金。这样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分明已经属于“非法组织”,这期间的损失也是非法占有。
而莫家兄弟讨要长发公司的8年岁月里,各机关部门的门槛都要踏破了。陇西县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对此,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向纪全律师说,根据定西县安定区人民法院()甘民初号民事判决和定西市中级人民法院()甘11民终号民事判决书、甘肃省陇西县人民法院()甘刑初号、()甘刑初88号刑事判决书查明的事实:张小龙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犯罪;哄抢、侵吞民营企业财产的黑恶组织,应当从源头上查起。
由县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参与并非法选举产生张小龙为长发公司法人并公证的闹剧,相关人员涉嫌构成黑恶组织犯罪。
其指使、纵容张小龙抢夺企业财产的相关领导干部,涉嫌构成黑恶组织的幕后保护伞,应当予以深挖……
陇西县精准扶贫款“失准”
年,山东检察机关突出打击重点,依法严惩危害民营经济的各类犯罪,去年批捕侵占、哄抢民营企业财务犯罪人,批捕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件人。
为什么甘肃省定西市对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执行法律、执行生效判决时这么乏力呢?背后又是什么人在阻挠对黑恶势力的查处呢?
这或许可以从陇西县多年以来的精准扶贫贷款发放工作中找寻一些蛛丝马迹。
年前后,甘肃省加大了精准扶贫的力度,通过精准扶贫贷款的有效发放,确实带动了贫困群体脱困致富。
但是在陇西县,部分精准扶贫贷款的发放显然没有做到“精准”,反而成了张小龙团伙眼中的“天上馅饼”。
根据大量裁判文书的梳理,年,陇西县城投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陇西城投”)作为承贷平台从甘肃银行贷款10.82亿元向陇西县各乡镇提供扶贫贷款。
彼时,张小龙利用其公司向陇西县文峰镇人民政府申请精准扶贫(带动型)专项贷款,根据法院查明信息,贷款申请表显示申请单位为其民丰公司,张小龙也是申请人。
年11月13日,陇西城投与民丰公司、甘肃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陇西支行(以下简称甘肃银行)签订《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用款合同》。合同约定,陇西城投向民丰公司出借专项扶贫贷款万元,借款期限自年11月17日至年11月16日,年利率5%。加之民丰公司其他贷款拖欠,最终这笔贷款张小龙无力偿还。
值得一提的是,申请这笔精准扶贫贷款时,张小龙还在取保候审中。
更有甚者,陇西县财政局也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郑某为法人的陇西县田源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骗取精准扶贫贷款的企业之一,多年后陇西县财政局下属子公司陇西县昌盛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和陇西县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郑谋公司担保贷款,用于偿还精准扶贫贷款,而作为精准扶贫贷款承贷平台的陇西城投中第二大股东陇西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是陇西县财政局的控股子公司。
经调查,财政局子公司多次在精准扶贫贷款的办理和偿还过程中扮演担保者的角色,致使大量精准扶贫贷款没有真正用于扶贫脱困,而且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此外,经过查询不完全统计,陇西城投公司的精准扶贫贷款中,加之陇西县财政局子公司和孙公司的各类担保,保守估计,因精准扶贫贷款没有收回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达数亿元。
根据陇西县大事记记载,年前后,时任县长陈彦吉多次就精准扶贫工作在陇西县开展调研和考察,并多次发表讲话,但是陇西县的精准扶贫贷款办理发放工作却失去了“准头”,从精准扶贫资金“跑偏”到营商环境“恶化”,陇西县政府及相关负责人应当反思如何真正让陇西群众和企业家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astfitness.com/yyzl/10061.html